close

1120979_803413_5bea29b806c2e-218x150.jpg

      古琴,在中國古代被稱為「琴」,現代之所以被稱為古琴,其實是要與西方傳進來的樂器「鋼琴」、「小提琴」等有所區隔,所以被稱為「古琴」。

   琴,又被稱為瑤琴、玉琴,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。根據《琴書》說:「伏羲削桐為琴。」,《琴操》說:「伏羲氏作琴……以修身理性,反其天真。」但《史記.樂書》則說:「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。」《家語》亦云:「舜彈五絃之琴,歌南風之詩。」可見在琴的初始階段,只有五根弦,每根弦的名稱分別為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一直到漢代,琴才改制為七弦,所以古時,琴也有「五弦琴」及「七弦琴」的稱謂。

   唐人劉長卿有一首〈彈琴〉的五言絕句:

        泠泠七弦上,靜聽松風寒;

        古調雖自愛,今人多不彈。

詩裡的「七弦」,說得當然是「古琴」;「泠泠」(音陵陵)是模擬琴的聲音,「松風」則是古琴的曲名。

   劉長卿這首詩是說他聽自己彈琴,彈「松風」一曲,這個古調雖然美好,但今人已經不太彈它了。弦外之音,就是「曲高和寡」的意思。

   不過,雖然遠在唐朝,這「松風」古調當時的人已經很少人喜歡了,可是到現代,還是有喜歡彈奏此曲的人。可見好的東西,還是永遠會有「知音」的人欣賞。

   以「知音」來形容心靈相互契合的好友,也是來自琴的故事。古琴演奏家伯牙與其好友鍾子期的故事眾所皆知。

   根據戰國列禦寇所著《列子.湯問》中記載:「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。鍾子期曰:

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,鍾子期曰:善哉洋洋兮若江河」。

   伯牙善琴,而鍾子期善聽,所以伯牙引子期為知音。然而知音難覓,所以鍾子期過世後,伯牙從此不再彈琴,因為他認為不再有人聽得懂他的琴音了。

   漢朝時,卓文君新寡,就是因為偷聽了司馬相如彈琴,被琴聲吸引,因此就愛上相如而與之私奔了,可見,這卓文君可真是司馬相如的知音了!

   可是,彈琴一定要知音嗎?對豁達的人來講可不見得。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〈竹里館〉的詩:

        獨坐幽篁裡,彈琴復長嘯;

        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。

沒有知音的人,彈琴自娛也可,要不就在深林裡彈給明月聽吧!

   李白也有一首很有名的聽琴詩〈聽蜀僧濬彈琴〉:

       蜀僧抱綠綺,西下峨眉峯;

        為我一揮手,如聽萬壑松。

         客心洗流水,餘響入霜鐘;

          不覺碧山暮,秋雲暗幾重。

詩中「綠綺」,正是司馬相如所使用的名琴,據說是相如寫了一篇〈如玉賦〉所換得。

   琴曲有「風入松」,風入松則有松濤聲,詩人用了「如聽萬壑松」,正巧妙了運用琴曲名,同時也形容了琴音壯闊有如萬壑松濤齊響。「萬壑松」同時也是宋代的名琴,不過宋代在唐代之後,因此,李白理當不是指這把名琴。

   「流水」也是琴曲名,聆聽〈流水〉一曲,心胸如被真流水洗過,清淨得一塵不染。由此,可以看出詩人對文字的掌握與運用的美妙,真是令人折服。

   古人有「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」之說。古代文人四藝「琴棋書畫」,以琴為首。可見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,有其崇高的的地位。古代文人藉彈琴以修心、以養性、以明志、以抒情;可以說,彈琴是古文人不可或缺的修養與技能之一。

 

本篇圖文轉載自 2018-11-13人間福報/縱橫古今版/作者:陳牧雨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.Y.F. 的頭像
    S.Y.F.

    森彩記趣

    S.Y.F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