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AM_2634.jpg
     ↑瑞鳥之舞 / 鍛造不鏽鋼 / 楊奉琛         


SAM_2541.JPG
      ↑ 翔雲 / 不鏽鋼 / 楊奉琛

SAM_2618.jpg
     
↑鳳凰來儀 / 不鏽鋼複合媒材 /楊英風

SAM_2617.jpg

SAM_2527.JPG


SAM_2637.jpg
           ↑洪福齊天 / 鍛造不鏽鋼 / 楊奉琛

1477321413-981764155_n[1].jpg
      南山晨曦 / 青銅鑄造 / 楊英風

SAM_2614.jpg

SAM_2623.jpg
          ↑台灣精神 / 青銅鑄造 / 楊奉琛

SAM_2628.jpg
          ↑鰲躍龍翔 / 不鏽鋼 /楊奉琛

SAM_2543.JPG
       勁馬開太平 / 青銅鑄造 / 楊奉琛

SAM_2627.jpg

SAM_2632.jpg
         藏鋒 / 青銅鑄造 / 楊奉琛

SAM_2630.jpg
        ↑凝思 / 鍛造不鏽鋼 / 楊奉琛

SAM_2599.jpg
        ↑天下為公 / 不鏽鋼 / 楊英風

SAM_2555.JPG
          ↑太魯閣峽谷 / 青銅鑄造 / 楊英風

SAM_2598.jpg
   
↑生命之火 / 不鏽鋼複合媒材 / 楊英風

SAM_2533.JPG

SAM_2606.jpg

SAM_2607.jpg

    ↑造福觀音 / 青銅鑄造 / 楊英風
       菩薩左手捧缽,右手捻指滴露,賜降甘霖。

附記:

    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2016.10.20.至11.6.推出「大器.遇合」─楊英風、楊奉琛父子雕塑展。楊英風大師的六器作品以及楊奉琛多件新作將同時亮相。

    楊奉琛的創作則擅長景觀雕塑及運用複合媒材表現材質的特殊性,融合雷射等光電媒材展露作品的豐富性,以易經五行思想為創作主軸,作品雍然大度,氣勢磅礡,有乃父遺風,作品同樣享譽國際。

 

楊英風、楊奉琛生平簡介: 

    楊英風 是台灣宜蘭當地望族之後,父母長期在北平經商,楊英風小學畢業就前往北平讀書,1943年轉讀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,並師事朝倉文夫(雕塑大師羅丹在日本的學生)。1946年他就讀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。1948年就讀臺師範大學美術系。

    1951年,楊英風承受經濟壓力,輟學在《豐年雜誌》擔任美術編輯。1953年他得到臺陽美術協會第16屆台陽美術展的「台陽賞」,1956年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展覽「聖保羅雙年展」,作品是佛像雕塑「仰之彌高」。1961年舉辦第一次個展。

    1962年,楊英風辭去美術編輯,專心經營雕塑創作,獲得了香港國際藝術沙龍展銀獎。隔年,他開始大膽的採用不銹鋼材質創作,並旅居義大利三年,在歐洲籌辦了許多中國現代藝術展覽。回國之後,楊英風到花蓮開始了石雕山水系列的創作,並為許多飯店、主題公園、大型建築等設計現代雕塑作品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 楊奉琛 於1955年生於宜蘭縣。197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,1978到1980年間在國立臺灣大學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雷射實驗室研究並授課。曾任台灣雕塑學會理事長、楊英風美術館館長、楊英風藝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、呦呦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、木易國際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等多項職務。

     楊奉琛的雕塑風格著重在大地造景、景觀雕塑、玻璃雕塑、光效雕塑、雷射藝術,以設計多座臺灣燈會主燈而聞名。

  

~本文圖片攝於2016.10.22.&24.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~

後記:10.29.重編本篇圖片時,不慎刪除全篇,數則好友的美好留言一併消失,抱歉之至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.Y.F. 的頭像
    S.Y.F.

    森彩記趣

    S.Y.F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