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寶積經》裡有一則很有趣的故事,師兄弟二人,一人修福,一人修慧,各有所長。
修福的師弟,每天行善、布施、修橋、鋪路、救濟貧窮、為人服務,卻不求理解經義,不開發智慧。
修慧的師兄,只顧研究經典、探索真理、宣揚佛法,卻不勤勞作務,不肯為人服務。
師兄弟二人各有專修,得到的結果卻大不相同。
師弟修福,往生後生到王宮作了大象。雖在畜生道,卻很有福報,每天珍餚美味,披金掛銀,還有很多象奴伺候,比人間的福報勝過許多倍。
師兄修慧不修福,雖證得阿羅漢果,但過去生對人沒有服務貢獻,未與人結緣,沒有福德因緣,因此雖然思想超越,智慧過人,但是生活困頓,到處托鉢,不得人供養。
有一天,師兄走到皇宮化緣。見到一頭大象,證得「天眼通」的師兄一看 : 「唉呦!這不是我轉世的師弟嗎?」因此,他悟出一個道理,原來我們師兄弟二人, 過去世修行的時候,一個只修福,一個只修慧,所以這個福慧因果,也就各自不同了。於是,他做了一首偈語 :
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披瓔珞;修慧不修福,羅漢應供薄。」
意思是說,師弟修福不修慧,雖投胎在皇宮,儘管享受富貴榮華,卻還是在畜生道,不得聽聞佛法;我修慧不修福,雖已證得阿羅漢,卻生活艱難,連衣食都不得溫飽。
從這段故事可以看出,佛法的修行,最重要的是要「福慧雙修」。什麼是修福呢?譬如修橋鋪路,在路上施茶、施水、架設路燈,這是修福;像重視環保,不亂丟垃圾,照顧過往行人的安全,這也是修福。還有平日節約、不浪費,當然也是修福;為人解決問題、助人脫困,都是修福。此外,恭敬禮拜佛菩薩,亦是修福。
什麼是修慧呢?閱讀經典、研究佛法,就是修慧。你聽聞佛法、思惟佛法、實踐佛法,正是所謂「以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,便是修慧了。
修行的人,不可偏於一法,要行解並重、知行合一、聽聞一如,該慈悲的時候要慈悲,該布施的時候要布施,該結緣的時候要結緣,當有人需要我們幫助時,給予幫助。若能福慧雙修,行解並重,則一切佛法具足、圓融、圓滿。
~本文節錄自2016.10.8.人間福報/藝文綜合版
附註:
【大寶積經】又稱【寶積經】,計120卷,唐朝菩提流志等譯。「寶積」即「積集法寶」之意。該經主要講述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,為大乘佛教五部經之一(其他四部為《大般若經》、《大集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)。
【大寶積經】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,涉及範圍甚廣。(玄奘自印度天竺歸國時,曾帶回本經之梵本,諸方名德乃又敦請玄奘譯述該經,但因玄奘譯完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經》後已經無力再譯,其所帶回的梵本今已不存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