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時代帶來便利,卻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文字
詩人余光中仍堅持慢慢「爬格子」以手寫創作
他說:「用手寫字對腦好。」
現代科技推陳出新,年輕人打字輸入飛快,若提筆寫字就開始卡卡
得想好一會兒,擠出來的可能是錯、別字。
余光中說,電腦千篇一律的字體,沒有人情味兒、沒有溫度
而用手書寫,透過筆畫的轉折,運筆可以讓手腦更加協調。
余光中的硬筆字工整剛毅,自成一格,
也是少數可以將手寫稿直接付梓的作家
詩人說:字,有時也是個人特色
像作家白先勇的字都很大,龍飛鳳舞狂放不羈
一張紙寫不了幾個字
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的字則是蠅頭小楷,也不減擲地之聲
有些年輕人性子急躁,寫字常潦草難辨
余光中說「寫字不能貪快!」
他對學生作業的要求:
一不能寫簡體字,二要筆畫、標點清清楚楚
如果字跡潦草紊亂,「我這關一定難過」
余光中現在還是以爬格子為樂
新詩、散文、評論,就這麼一個字、一個字書寫出來
有些讀者好奇詩人為什麼在沒有格子的白紙上
字還是能維持經緯的工整
余光中說:「習慣使然」,寫久了就自然對齊
遇著正式的題字,他會先在頁底先打上淺淺的線條
余光中建議學生不要偏廢手寫文字,書寫也是一種樂趣
手寫的比電腦印的更有「溫度」,也更能打動人心.....
~本篇圖文節錄自2015.11.3【人間福報】綜合版/高雄訊~
附註(維基百科):
余光中,1928年9月9日生於中國南京,籍貫福建泉州永春
臺灣文學家,現任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
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、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、
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
早年為臺灣新詩流派中藍星詩社的成員
著有新詩、散文、評論、翻譯、編輯等凡五十餘種
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的大學、中學教科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