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SAM_4144.jpg
 
寵辱不驚,閑看庭前花開花落;
    去留無意,漫隨天外雲卷雲舒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明朝 洪應明《菜根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對聯中所表現出來的是—個動靜相宜、圓融自如、和諧空靈的意境。

作者既寫花開花落、雲卷雲舒,又不局限於此物此景,

而是將寵辱不驚、去留無意的禪境和禪意,與清靈秀異的自然景物聯繫在一起,

真正處於「得意失意皆無住」之中,神韻超然。

 

得意失意皆無住,是指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。

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

莊子曾言:「有機事者,必有機心。」

認為有機心者,必失去原本本真天然之真性情。

要人忘機息心,讓逐利之心平靜下來,

閑看庭前花開花落,便是返璞歸真,

從而進入花落花開應無所住的自由之境。

 

禪宗曰:「法身無象,應物而形;般若無知,對緣而照。」

意為佛並無固定的形象,而是依托在大自然的平常之境中呈現。

 

宇宙萬物都是佛性的體現,

人人皆有佛性,

由世俗之知昇華到般若的無識,才能領悟到佛的存在。

這是參禪最親切的悟入之處。

 

保持平常之境需有一顆平常的心。

馬祖道一這樣闡釋:「平常心是道,何謂平常心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無造作,無是非,無取捨,無凡聖。」

據此引申,平常心既是平和安寧、寧靜淡泊之心,

也是一種無所拘束、高遠超脫的「難得糊塗」的自由人生境界,

意如范仲淹的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。

 

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,任何事物也都有其真正的妙機。

如能排除雜念、靜坐凝思,那麼一切煩惱都會隨著天邊白雲消散,

心靈也似被洗淨,任花開花落而怡然自得。

 

自身與大自然之間渾然相融,

就能達到物我兩忘、觸目菩提的美妙境界。

故曰:「夢幻空華,吾逸吾心除煩惱;自性真如,吾高吾道懷慈悲。」

 

       本文節錄自2014.7.18人間福報/縱橫古今版
          文與圖/方雲(南昌大學四方藝術研究院院長)

          ~本篇圖片翻拍自人間福報~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.Y.F. 的頭像
    S.Y.F.

    森彩記趣

    S.Y.F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