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讀《三國》,有這兩個故事讓人念念不忘。
一個是關於一代梟雄劉備。
三國時,官渡之戰剛結束, 劉備率數萬人進攻許昌,
結果被曹操出奇兵打得大敗。劉備領殘軍逃至漢江沿岸,處境狼狽。
劉備主動「攬過」,他對身邊的將士說:
「諸君皆有王佐之才,不幸跟隨劉備。備之命窘,累及諸君。
今日身無立錐之地,誠恐有誤諸君。君何等不棄備而投明主,以取功名?
諸將聞聽,怨氣頓然消釋,並轉化為同仇敵愾之激情。
一個是在官渡之戰中敗北的袁紹。
袁紹勢力一度強大,威震中原,手下將才濟濟。但他剛愎自用,
「推過攬功」,最後手下人才各奔東西。田豐之死,就是典型一例。
田豐本是袁紹手下異常卓越的謀士,曾對官渡之戰的形勢
作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:當曹操與劉備在徐州打得難解難分之際,
田豐就向袁紹提出趁其後方空虛出兵突襲曹營的主張。
這本是一絕好戰機,但袁紹沒採納。
待曹操打敗劉備回師官渡時,袁紹卻要同曹操決戰。
田豐認為戰機已失,並指出此時開戰危險所在,應以持久戰為上策。
袁紹不聽田豐所言,反認為田豐是在眾人面前敗壞自己的名聲,
竟然把田豐囚禁下獄。
後來,果如田豐所料,袁兵慘遭大敗。
返兵途中,惱羞成怒的袁紹甚至派人拿他的劍到獄中殺死了田豐。
這兩個故事一正一反,很能說明問題。
劉備「推功攬過」,責己之咎,因而三分天下得其一;
袁紹剛愎自用,「推過攬功」,以至於眾叛親離,終為曹操所滅。
在這個世界上,凡是成功者,大都懂得與別人分享美名。
在他還沒有成功時,懂得與人一起分享利益,所以,朋友幫助了他;
當他成功以後,又懂得推功攬過,認為都是大家的功勞,失誤自己承擔。
只有這樣的人,才能讓親人、朋友聚集在他身邊,這樣的人才會成功。
聰明人,推功攬過;反之,攬功推過者,恐怕只能算笨人。
某地產集團營運經理,與下屬群策群力,歷時半年,完成了目標。
上級過來檢查工作,他夸夸其談,將功勞全扣在自己頭上,
好像全靠他才完成了如此壯舉。
上級大喜之餘,當然給他好一頓表揚,許諾給他各種獎勵;
但是,下屬們卻不快活,從此跟他離心離德,不再配合他,
還有人給上級寫檢舉信。結果可以預料,不久,這位經理就「下課」了。
古人一向注重推功攬過,宋代理學家陳希夷在《心相篇》中說:
「功歸人而過歸己,盡堪救患扶災。」
《菜根譚》中亦有云:「完名美節,不宜獨任,分些與人,
可以遠害全身;辱行汙名,不宜全推,引些歸己,可以韜光養德。」
推功攬過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工作方法、一種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、
一種勇於擔當的負責精神、一種處事做人的至善境界;
一個善於推功攬過的人,必定是厚德載物、雅量容人、
能屈能伸、大智若愚之人。
推功攬過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,為人做事的一項重要法則。
持之以恆地保有這種品質,有利於團隊共同進步、事業日益昌盛。
~本文轉載自人間福報2014.1.16.縱橫古今專欄
留言列表